好了,經過前面的介紹,現在應該對於如何幫資料找到適合的方式之後,我們現在來更進一步,找看看是否有「更」適合的方式。尤其是當資料很複雜、有多個不同面向可以切入去做分析時,該如何挑選適合的方式。
首先,就是要再回頭看看手上資料的樣貌。
所謂知己知彼、百戰百勝,你要先知道你手上資料長什麼樣子,才有辦法幫他找到最適合的呈現方式。
而這部分就可以參考前面介紹過的四種不同類型的圖表——呈現時間趨勢、比較不同群體、呈現組成結構、或是呈現資料分佈的方式——然後再來看看手上的資料是否有符合其中一種、或是多種特性。如果四種圖表都沒有辦法對應到的話,也許可以再看看其他沒有分類進來的圖表是否有適合的呈現方式。
例如當你手上有像下圖這樣一組核武的資料 (資料來源),呈現了不同國家、在不同年份的核武數量時,其實這樣的資料就同時具備了呈現時間趨勢、以及比較不同群體的特性。
而實際的呈現方式,則可以參考之前的 [Day 6] 時間趨勢圖表2 - 長條圖 ,裡面就有列出幾種不太一樣的呈現方式。
當然,在同一張圖表上面同時呈現資料的不同特性的方式,的確可以在圖表上面提供更多的資訊。但相對地,資訊量提高的情況下,可能也會讓觀眾不太能掌握到想要呈現的重點。
例如下圖,各大洲人口總量變化趨勢 (圖片來源),就同時呈現了隨時間變化的趨勢、以及比較不同群體的總量。但是,到底最想要強調的點,是全球人口快速增長呢、還是亞洲的人口成長幅度超級快、佔全球人口比例越來越多呢?
這時候就需要看這張圖是出現在什麼樣的情境、要搭配用來說什麼故事了。也許要說的故事就只有一個重點,那其他跟重點無關的面向其實可以去除,專心講好那個重點就好。